达总指示有个重要团组要来看墓地,指名道姓让老唐当导游,老唐受宠若惊,猜想是民政部门来考察殡葬改革。接团后方知人家是环保部门的。李团长是老唐接待过的刘局长的师兄,刘局是“党史博士”,老唐曾专程陪同探访张国焘在多伦多的墓地;李团长“明史博士”,现在主管环保,指示老唐务必安排参观祖大寿之墓。老唐感到十分欣慰,祖国发展日新月异,高等教育蓬勃发展,从总书记、总理到各级领导都是博士。不禁暗叹自己当年没把博士读完,为糊口改学电脑,现在更是今不如昔,只能跟着达总混饭,实在是悔之晚矣!
李团长说的祖大寿墓在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内。博物馆位于多伦多市中心,毗邻多伦多大学校区。东侧大门外屹立着两座巨大的石狮,一看就来自中华大地,颇具明清风格,与汉唐石狮相比,乖巧细腻有余,雄浑威武不足,冬天时还专门为石狮搭起挡雪罩,精心保护。北门颇为现代化,被称为“Lee-Chin水晶宫”,名字源于工程最大的个人捐款者,出资三千万加币的牙买加移民迈克尔·李秦,他有华人血统,在加拿大白手起家,成功致富。水晶宫二〇〇七年六月完工,耗资两亿五千万加元,由五座相互联结、自我支撑的棱形结构组成,屋顶由铝皮和玻璃覆盖,基本上没有一个正角,倾斜的墙体塑造出独特的内部空间,明亮的窗户使室内充满自然光线,为古朴的博物馆增陡增特色。其两层主体结构中容纳了七个展厅和两个特别展区。水晶宫充分体现了设计者丹尼尔的标志性棱角美学,符合他一贯的解构主义思想,即抛弃现代建筑常有的稳健外观,用倾斜的墙面、屋顶、锐角等等,使建筑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,与传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,博物馆的主体是传统的石质建筑,颇富历史沧桑之色,与水晶宫相映成辉,现代与传统水乳交融,相得益彰,令老唐想起法国卢浮宫前贝聿铭大师的金字塔杰作。不仅建筑本身独树一帜,博物馆的藏品更是令人拍案惊奇。博物馆创建于一九一二年四月,排名北美洲第五、加拿大第一。馆内藏品颇为丰富,收藏的中国文物更堪称海外一流,甚至被称为全世界收集中国文物的大本营。四个中国展厅包括有古代艺术、佛教艺术、建筑艺术和雕塑造像。中国藏品的精美珍稀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,共有三万多件,其中两千多件精品陈列展出,其余的供专业人士研究。这些对于史学博士李团长都极具吸引力,一再表示不虚此行。
其实团员们对这些丝毫不感冒,碍于领导情面,又不好意思说啥。老唐灵机一动,让秘书带其他人去逛博物馆旁边的“女王西街”,那里都是名牌奢侈品店,大伙兴高采烈地走了,只剩下李团长和老唐,要看的祖大寿墓就在博物馆的一层展厅里,李团长读博期间专攻明史,对“贰臣”祖大寿颇有些研究,此番来加拿大公务,考察祖大寿墓也是一大心愿;恰好老唐也喜欢谈古论今,洗耳恭听李团长娓娓道来的历史掌故,觉得受益匪浅。
李团长告诉老唐,祖大寿乃明末大将,祖先是东晋的祖逖,成语“闻鸡起舞”、“中流击楫”说的就是他。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,祖家就奉旨镇守宁远(现辽宁兴城),世代尚武,九代人中武将辈出,三十八人官至将军,位及一品的就有十一人,兄弟四人中,祖大乐,祖大弼同为知名武将。祖大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,至今兴城古城内还留有祖大寿石碑,祖大乐石坊等。老唐频频点头称是,自己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,此番遇上专家,正好可以请教。达总平时经常教育导游多向游客学习,客人里各方面的专家都有,所言非虚,果不其然。看到老唐似懂非懂的样子,李团长说许多人没听说过祖大寿,但总知道吴三桂吧!祖大寿就是吴三桂的舅舅,吴三桂的母亲就是祖大寿的亲妹纸。老唐马上想起吴伟业那首《圆圆曲》开头几句:“鼎湖当日弃人间,破敌收京下玉关,恸哭六军俱缟素,冲冠一怒为红颜”,这祖大寿居然是吴三桂的长辈,老唐顿时觉得自己实在读书太少。
李团长说祖大寿故乡就在辽宁兴城,城西的“祖家坟”即祖氏的家族墓地,里面有祖大寿墓,兴城地方志中对此有明确记载。几百年来,祖家坟作为尚武的象征,一直庄严肃穆,有专人看守。“文革”期间,祖家坟被“平坟还田”。皇家博物馆中陈列的祖大寿墓葬,并非源自祖家坟,而是来自北京清河附近的永泰村。上世纪初,皇家博物馆委托在天津做生意的英籍皮货商乔治·克劳甫(George Crofts),让他在中国采购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墓葬,克劳甫最终选择了祖大寿墓。祖大寿一六五六年逝于北京,其墓严格说来是“清墓”,而非“明墓”,当时社会动荡,有人说是当地官员、村民作主卖给克氏的,也有说是文物贩子转卖给克氏的,还有说法是一些自称祖氏后人者主动出售的,也不知道哪种是真的,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祖大寿的完整墓冢连同那些石人石马石雕,经船运不远万里,来到加拿大,总重一百五十余吨,成为皇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。当时克氏给博物馆的是拼音姓名,馆方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是十分清楚墓主人到底是哪方神圣。老唐恭维道,要是李团长您早个百八十年来加拿大,该有多好,可以从头到尾给老外们讲个玲珑剔透。
李团长认为祖大寿属于贰臣叛徒,身为明将,世受皇恩,却投降满清。老唐却不以为然,觉得祖大寿早年带兵抗清,建功立业,功不可没,后来实在是被逼无奈而降,总体看来无伤其尽忠报国、忠君爱民之大节。明末清初,改朝换代之际,历史大潮面前,人人都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抉择,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充分考虑具体的时代和境遇,不然会有失公允。乾隆四十一年(公元1776),四海昇平,百姓安居乐业,一片和谐社会景象。于是乎,为缓和民族矛盾,皇帝下旨编篡《贰臣传》,计有明清两朝均为官者一百二十人,这些投降满清的明朝官员均被称为“贰臣”,分为甲乙两编,甲编是对清朝赤胆忠心的有功之臣,乙编是毫无建树之人,甚至为人可鄙者。祖大寿,他的两个儿子祖泽润,祖泽洪,养子祖可法均名列甲编。说明满清异族还是比较尊崇祖大寿的为人之道。祖大寿病逝时,顺治皇帝给予了诸如“持身敬慎”“秉性老成”的盖棺论定之语,还是比较中肯的。
当年袁崇焕是抗清的中流砥柱,手下的四大猛将就有祖大寿,宁远保卫战、宁锦大捷等重大战役中都有祖大寿的身影,他身先士卒,浴血奋战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崇祯二年,敌军尚在北京城下,生性多疑的皇上却在朝堂之上当场逮捕袁崇焕,旁边的祖大寿惊诧得“浑身战栗,举止失措”,悲愤不已的祖大寿率部下奔回锦州。愚忠的袁崇焕奉旨修书招返祖大寿,感念袁帅的恩德,祖大寿回兵北京解后金之围。他宁愿削官为民来解救袁帅的性命,最终未能如愿。袁崇焕遗言“死后不愁无将勇,忠魂依旧保辽东”,被凌迟致死,还落得一身汉奸的骂名。之后,祖大寿依然战斗在抗清第一线,力守大凌河、宁远、锦州达十三年之久,多次重创清军。大凌河之战中,祖大寿弹尽粮绝,为保全部下和百姓性命,他诈降皇太极,后机智逃出敌营,继续抗清。再后来主帅洪承畴兵败被俘,转而降清。祖大寿依然在前线抗清,最后关头,锦州孤立无援,城内几乎到了人相食的地步。内无粮草,外无救兵,百般无奈之中的祖大寿被迫投降。从那时直到病故,祖大寿并没有像其他明朝降将那样为清朝效力,追杀旧日袍泽。他的确给外甥吴三桂写过劝降书,但似乎并没起到什么作用,而且也不排除他写这封信是否有被迫的因素。
李团长和老唐一样,承认祖大寿早年抗清的赫赫功绩,但他竟然晚节不保,成为降将,没有成功,更没有成仁;老唐觉得不必苛求古人,祖大寿终身只是将,并非帅,在那种境地下能够做到那样已经十分不易了。看那昏君崇祯,临死还说“君非亡国之君,臣乃亡国之臣” ,这种“心硬、耳软、多疑、轻杀”之君,最后众叛亲离,吊死煤山,老唐并不感到意外。李团长说祖大寿如果地下有知,对自己身处异国他乡不知会有何种感受?老唐答曰祖墓在博物馆里挺不错,起码保存完好,供人参观研究。要是留在北京,估计逃不过破四旧的狂飙,也躲不过拆迁的大潮,李团长这样的明史研究者也就找不到凭吊之所了。
其实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马思聪,爱因斯坦还是祖大寿,这些栖身异国的名人大师们,祖国和异乡到底意味着什么?那天达总微信转来网文《没有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》,老唐没等读完,就回了句“有祖国,您照样啥也不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