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湖南荷叶镇的曾国藩故居是曾文公的出生地,青少年时期,他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四年,直到求取功名离开。
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期间,遭遇地方官员掣肘,四处碰壁,又逢父亲去世,按那时社会习俗,他从激烈战场返回宁静故乡。在这一年多时间里,曾文公面对挫折,自我反省,实现”经世致用”实用主义思想转变。研究他的学者普遍认为,他在荷叶镇为父守孝这一段时间,是他人生重要转折点。
绿意夏盎然,玉兰花绽开。我湖南之行第一天,是和小平去韶山冲参观毛泽东故居。
小时候唱过儿歌”火车向着韶山跑”,记得还跳过集体舞。小学生排着长队,左手搭在前面小伙伴肩上,右手做车轮转动状,一边欢快地歌唱,一边追赶紧跟不掉队。韶山是一代人集体的心灵图腾,在我的意识中,一直有去造访一次的心愿。
走近故居,湘竹如烟的后山、朴实无华的平房、房前布满青绿硕大荷叶的荷塘和塘中夹杂提早开放粉色夺目的荷花,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映入眼帘。
当随着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组成的长队,走到毛主席故居门前时,一种历经千山万水,终于抵达朝圣地的情愫从心底涌出。
故居内陈列毛主席少年时代读过的书籍,其中就有曾氏文公书信。曾国藩当年率领湘军,平定太平天国,为朝廷立功,追随他的一批湖南人成为各地的封疆大吏。这一段历史及曾国藩的作为影响到后代的湖南人,这也包括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,在湘潭地区的高速路上,可以看到刘少奇和彭德怀故居指引路牌,感叹此地人杰地灵,崇敬之情油然而生。
中午到地处半山腰的毛家饭店就餐,坐在雅间里,只见它被层林覆盖,枝繁叶茂,满园花香,我们在优美的环境中,品尝了著名的主席红烧肉。
大型实景剧《中国出了个毛泽东》,因为灯光的要求,晚上八点钟开始。剧场座无虚席,人声鼎沸。夜幕逐渐降临,观众开始安静下来。
整剧贯穿韶山私塾启蒙到北京开国大典等历史片段,其中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桥段,最为引人入胜。露天剧场高空有多条从左到右横贯的铁索,在震撼的音乐中,演员上升到观众席正上方。他们时而上下翻滚,时而匍匐前进。随着乐曲起伏,或举枪瞄准,或挥舞大刀,有的突然中弹,掉在空中。最后悲壮激昂音乐响起,勇士们定格在大渡河的铁锁链上。
演员都是年轻小伙,身轻如燕,在高空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,加上渲染英雄主义色彩的表演,具有超强震撼力,充分调动观众情绪,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。
张宏杰的著述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是我在机场购买,本想乘机打发时间之用。但在飞行过程中,一页都没看。后来找时间通读,发现它不仅思路独特,观点新颖,还进行了清朝与当代经济对比分析,阅读后,对曾的历史贡献、人生阅历、性格情感、儒家修身齐家治国思想体系等方面,有了不少认知。作者张宏杰为了掌握第一手素材,曾从长沙启程,辗转换车六次到达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。
为了体验伟人早年的生活环境,小平和我安排第二天从湘潭出发前往荷叶镇。按照导航指引开车,没想到一个很小的失误,竟是“失之毫厘,差之百里”。当时我们在高速上行进,导航发出”上闸道,从第二个出口驶出”的指令。因为车速较快,导航慢半拍,没有听清“第二个”三字,结果从相距很近的第一个出口驶出。出去后,导航计算到终点还有近百里,感觉情形不对,只好返回高速。问收费站工作人员,他们只知道曾国藩故居在娄底,但说不出具体路线和出口。我们五进五出高速,始终找不到正确方向,越走越远,只好决定返回湘潭。下午小平找了一辆鸟车(司机带私家车,专门为单位服务,这一业态的当地俗称),我们重新出发。鸟车司机熟悉路线,下高速之后,又在乡间公路疾驰了半个小时,终于到达目的地。
驻足荷叶镇,眼看群山环抱、青山翠竹、百亩荷塘。面对”乡间侯府”,发现没有拾级而上的台阶、高大厚重的阔门和两侧气势逼人的石狮,却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门。如果不是门上方悬挂的”毅勇侯第”牌匾,真无法拿它和大名鼎鼎的曾国藩联系在一起。
走进貌不惊人的木门,马上就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惊艳之感,环顾左右,偌大的建筑群彰显大户人家的风采。穿过雨后鲜绿的草坪,踏入始建于一八六五年,环廊式砖木建筑富厚堂,在诸多大小房间中,仔细研读悬挂在墙上的文字介绍,观察尚存的各种文物,品味曾氏的人生春秋。恍惚之间,既感到时光倒流,又感慨百年已过,时代变迁之剧,物是人已非。
富厚堂有一块曾国藩题写过的最大牌匾,上书“笃亲锡祜”,意思是“对亲人情谊深厚,上天会赐福给你”。一向低调的他在这个大型匾额的落款令人印象深刻,五十二个小字像是他的名片“赐进士出身、诰授光禄大夫、钦差大臣、太子太保、体仁阁大学士、兵部尚书、两江总督、特赏黄马褂、双眼花翎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敬题”。
左行有书斋无慢室,它与曾国藩官邸书房同名,取意对人的态度不能怠慢。这里曾经藏有三十万册书籍,据说是近代最大的私家藏书阁。
右走曲径通幽,沿着池塘边小路,经过亭台楼榭,到达思云馆。思云馆为曾国藩亲自所建并且题写牌匾,思云古意为“忘云思亲”,表达对父母的追思怀念之情。置身其中,仿佛有古人擦身而过。看着曾国藩的卧室,遥想他曾在这里夜不能寐,苦思冥想,大彻大悟,亲身体验此情此景,对这位历史名人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。
最近翻出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重新阅读,因为有荷叶镇的经历,可以在新的高度上理解这本书的内容,也进一步了解书中出现的其他人物,比如左宗棠,胡林翼。他们与曾国藩都是活跃在那个年代政坛的风云人物,号称晚清中兴三杰。胡林翼,字润之,毛泽东年轻时以他为崇拜偶像,所以也字取润之。
此书讲述了很多在平定清朝最大内乱过程中,他们三人互相提携,鼎力配合的故事,读者可以从左、胡的视角,多侧面地了解曾国藩刚柔并济的行事作风,以及解决问题的韬略及失误,这样在大家心目中,曾国藩的形象会更加真实、立体和丰满。
华灯初上,眺望一号湘江大桥,上面车辆川流不息,拔地而起的高楼,透着欣欣向荣景象。月光之下,江中的轮船慢慢通过,碾碎一片月影,水波滚滚向前流动。
小平和我到坐落在绿化带的饭馆品尝私房菜,他把珍藏多年的红酒拿了出来,点了湘菜中最具代表性的青剁椒鱼、乡间腊肉。大学期间小平每次寒假返校,都带一大饼干桶腊肉,让宿舍同学分享,湖南腊肉是我们大学时代的美好记忆之一。能和小平一起,在他家乡品尝地道的腊肉,好像是在续写一段传奇佳话。夜深了,我们坐在南方厚木制大沙发椅上,抽烟喝茶,感慨时光荏苒,回味青葱岁月。
在外国餐馆点菜,需要研究菜名,因为其中包含主要食材或烹制方法的信息。国外中餐馆入乡随俗,菜名大都用主要原料或做法表示。举例说明,中餐里家常菜“蚂蚁上树”,是“Stir fry ground pork with vermicelli”(肉沫粉丝),不是“Ants climb trees”,这样不知道中国饮食典故的老外,不用纠结菜里是否真放有蚂蚁。相形之下,菜谱里出现“General Tao’s chicken”(左将军鸡)时,就显得非常另类。
左将军鸡在北美非常流行,说它是最受老外欢迎的中国菜,一点儿都不过分。据说有的外国人痴迷于它,每天到中餐馆订它当外卖。
大部分老外吃货爱吃,不求甚解。但有一小部分人很有幽默感,他们提出”左将军是谁?我们为什么要吃他的鸡?”的疑问。从菜名看,中国人自然联想它和清代恪靖侯左宗堂的渊源。但是他们之间有联系吗?是否曾是左宗棠爱吃的湖南菜?
美国有人为它拍过一部挺长的纪录片,片名就叫《左将军鸡》。影片一开始随机采访,问这个菜为何冠名左将军。被参访的外国人、中国人、食客、中餐馆老板,谁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。带着疑问,记者深入左宗堂的故乡湖南省湘阴县考证,当地人皆知左宗堂,但没有人知道这道驰名海外的湖南菜。
记者又根据线索跑到中国台北,见到蒋经国时期一位湖南菜御用大厨,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。当年台湾海军司令设宴款待美军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,请这位师傅司厨作菜。他为了迎合美国人的口味,发明这道创意湘菜 ,并以同乡历史名人左宗棠命名。后来他移民美国,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附近开中餐馆,由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经常光顾,特别喜爱这道菜,使其名扬北美。
小但写的不错,我们小时候的历史知识是被扭曲的,现在知道一些真的东西,也是很感叹的
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,是我的一个大学同班同学写的回国旅游日记。他以前是我们学校文学社的,比我的写作水平高。我还要多多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