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对营养品是否也有这样的误解?

 

哈佛大学从1976年开始做了一项统计实验,以证实“服用营养补充品(food supplements)的效果”,时间长达25年。得出的结论是:5年内,没有明显不同;10年,可减少25%的患病率;15年,患病率降低了75%(只是统计结果)。这项实验结果可从顶尖的国际医学杂志,比如NEJM、Lancet、JAMA,以及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查询到。服用营养补充品绝对有效,但需要一段时间。然而,现代很多人仍然对于营养补充品有许多误解。下面来一起看看!

 

误解一:营养品根本不能与西药或中药相比,简直就是垃圾!

 

在医药界,绝大多数西医医生不相信营养品,认为营养品是中医中药,或者认为是民间土方;另一方面,绝大多数中医医生也不相信营养品,认为营养品是西医西药的一部分,或者认为是化学试剂。

 

实际上,营养品的英文是food supplements(营养补充品),而不是health products(健康产品),更不是药物(medicines)。世界上没有所谓的health products,一方面是因为任何从实验室、工厂或农田生产出来的产品,必然带有这样那样的人工添加物质,包括农药或其它污染物质;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于营养品的需求并不一致,也就是说,某种营养品对你有效,但不一定对他人有效,这就是个体差异。在选用营养品时,需要因人而异。

 

Food supplements(营养补充品)的出现,是基于随着人们身体细胞的老化或退化,身体器官无法像过去那样正常吸收营养物质,厂家将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浓缩成food supplements(营养补充品),供人们食用,加倍让人体吸收利用,达到营养保健的功效。Food supplements(营养补充品),其实就是食品的一种特殊形式!它类似于药膳(medicinal food,medicinal diet),但效果高于药膳,因为有效成分的浓度和含量,甚至配方和纯度,都要求更高。

 

误解二:营养品的生化机理十分含糊,吃营养品就是胡乱用药!

 

首先要明确:营养品不是药!其次,营养品的生化机理或功效是十分清楚的,主要成分、配方、比例等,也是十分清楚的。比如鱼油(fish oil),不仅要有主要成分的来源、比例、功效,还要有胶囊部分的成分和副作用等说明,更要有适合使用的人群说明。在补充说明书中,甚至有生产工艺、杂质含量等。

 

但为什么现代国家级的正规医院都采用西药、中药,或者中西医结合,而不是采用营养品呢?道理很简单:世界上的正规医院里具有处方权的,基本上都是医师(doctor),虽然有些国家的护士(nurse)也具有一定的处方权。但是,营养品的使用,却是需要营养师(nutritionist,dietician)的指导。

 

营养师的职业,综合了厨师、保健师、医务、中医、心理师、营销员、管理员等职业的特点于一身,是比较综合的职业。他们不但是食物的专家,更是营养检测、营养强化、营养评估等领域的专家,帮助人们获取健康。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营养师,需要学习中医学基础、解剖生理学、病理学、中药学、方剂学、药理学、基础营养学、西医内科学、西医外科学、食品微生物学、食品毒理学、食品卫生学、烹饪学基础、临床营养学、中医药膳学、卫生法规与监督等课程。

 

由此可见,营养品的实质,就是解决人们的营养问题,包括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,甚至是病人(因为病人更需要营养)。没有正确的健康的营养方式,人体就谈不上健康的身体。

 

误解三:营养品市场十分混乱,质量无法保证!

 

如果是在中国,说出这句话还是比较有市场的,因为中国处于过渡期,市场比较混乱。不过,在欧美国家,营养品市场是十分严格的,营养品的生产是要有准许的。实际上,北美大陆的厂商将天然有机食品、膳食补充剂以及形形色色的功能食品全都列入保健品范畴。若以中国人的视角来看,其中只有所谓的“膳食补充剂”(dietary Supplements,food supplements)才是真正的营养产品。

 

在欧美,营养品也称天然药物(natural drugs,natural medicines),虽然不是药物,但因为生产和销售都控制十分严格,在美国要有FDA认证,在欧洲是欧洲药品管理局(EMA),在加拿大是加拿大卫生部(HC)。在中国,虽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(National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of China)有一定的执法力度,但中国市场太大,管理上漏洞太多,加上官商勾结,实际上还是比较混乱的。另一方面,欧美国家的食品药品以及其它产品,都有产品召回制度,监控十分严格。

 

据加拿大联邦卫生部健康产品与食品分部的数据显示,目前全加拿大境内拥有注册营养品生产厂家300多个,每年营养品销售总额约30亿。在加拿大本土消费者中,营养品消费的主体是两大块,即“营养药”和“富营养品”,前者最流行的是各种维生素丸、维生素滴剂,包括叶酸片剂、维生素D制剂、维生素E丸和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,甚至有人夸张地称“加拿大本土营养品市场即等于维生素丸市场”。“富营养品”中最热销的,一是蛋白粉,二是运动和恢复营养补充剂,包括功能饮料、营养素补充产品和膳食补充剂等。

 

在2004年1月以前,加拿大营养品监管沿用的是《联邦食品和药品法》,尽管这一法规被认为是全世界最严格、最规范的医药产品监管法规,但对营养品市场监管却并不太适用。对此,加拿大出台《加拿大联邦天然营养品立法规则(NHPR)》,并于2004年1月1日生效。根据这部新法规,保健功能食品(NHPs)包括传统草药、“顺势治疗药物”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类营养品、草药增补剂、氨基酸类、植物提取类和基本脂肪酸类,其用途被界定为疾病诊断、治疗、减轻或预防身体功能紊乱及身体异常或相关症状;恢复、矫正人体组织功能;恢复、维持或促进人体健康状况,辅助人体机能恢复。

 

在美国,有一个数据:2006年美国营养品的销售额为80亿–200亿美元,而美国人那年花在处方药上的钱也不过1000亿美元,可见其保健品市场之庞大。在所能查到的资料中,美国市场上的“健康食品”多达数千种,而且新的保健品也是层出不穷。有一个例子,2005年4月,FDA给“大美国产品有限公司”发了一封警告信,其中一一列举了该公司的所有21种产品,然后指出这些产品的广告宣传中所陈述的“蜜蜂花粉有自然的抗生作用”、“蜂皇浆有降低血脂,提高低浓度血脂/高浓度血脂比例的作用”等说法毫无科学依据,下令该公司必须在15天内提交整改措施。由此可见,美国的保健品市场管理的严格了。

 

误解四:营养品市场都是传销,坑人害人!

 

营养品在欧美市场几十年不衰,近年来又在中国市场走红,可以看出现代人对自己的健康是非常关注的。

 

但是,营养品的营销模式,在过去几年中,因为曾经出现过垃圾广告、小报墙标、专家义诊、假病例等等,的确坑害了不少真正需要营养品的人士。尤其是美国某个品牌的保健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直销行为,一时成为很多人厌恶的“传销+骗钱”的营销模式,严重摸黑了营养品市场的信誉。

 

可以肯定的是:欧美营养品市场是十分坚定,而又成熟的。北美营养品的营销模式,多数采用会员绑定的营销模式,当然,也有商店零售的大众模式。这种“会员绑定”,不能等同于传销。当你退出“会员绑定”的时候,你失去的只是营养品“会员价格”的优势,而当你退出“传销网络”的时候,你失去的是自己投入的大量资金,还有时间。这就是区别!

做营养品营销,只有一条:老老实实做人、老老实实做事!

 

误解五:营养品无效,甚至有不明确的副作用,就是有害物!

 

应该注意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:在中国的营养品身上,打着很深的中医烙印,中药味道十足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不相信营养品,而欧美营养品市场十分发达的主要原因。

 

本文开头就讲过一个事实:营养品的使用,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,而很多中国人比较“急功近利”,急躁加浮躁,希望营养品像西药或者手术那样,一分钟见效!怎么可能!?

 

关于西药中药的副作用,这里就不谈了。营养品有没有副作用?如果没有营养师或医师的正确指导,营养品当然有副作用!水喝多了,也会有副作用。这就是说:营养品在正确使用下,没有副作用!而西药中药,即使严格遵照医生指导,也会有副作用!

 

本人有一篇文章谈到营养品的瞑眩效应(Herxheimer))和好转反应(Healing Crisis)。有人说:这个就是副作用嘛!既然营养品也有副作用,还谈什么保健?

 

这就是误解!营养品虽然有一定的中药功效,但本质上不能与中药相提并论。西药中药的副作用,是一个广泛的概念,也就是多数人会有。而营养品的瞑眩效应或好转反应,是一个可能的概念,并不一定会发生。虽然“副作用”和“瞑眩效应或好转反应”在人体的应急反应,或者说表象上有些类似,但后果是截然不同的:副作用是药物对身体未产生病变的器官与组织造成的破坏反应,是危害的开始;好转反应是人体亚健康器官与组织对药物的本能反应,是健康的开始。

 

另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,就是“安慰剂效应”。安慰剂效应,又名伪药效应、假药效应、代设剂效应(英文:Placebo Effect,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“我将安慰”)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,但却“预料”或“相信”治疗有效,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。

 

营养品有没有“安慰剂效应”?不能说没有。但是,服用营养品的效果,是长期的,相对于西药中药来讲,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来。而安慰剂效应本身,不会对身体带来任何健康效果,除了精神或心理效果。这一点,每个使用营养品的人士,在每年体检结果上,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