浪子的比喻
(圣经新约:路加福音第15章)
11耶稣又说:一个人有两个儿子。12小儿子对父亲说:“父亲,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。”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。13过了不多几日,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收拾起来,往远方去了。他在那里任意放荡,浪费资财14,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,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,就穷苦起来。15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,那人打发他到地里去放猪,16他恨不得拿猪吃的豆荚充饥。这时,17他醒悟过来,就说:“我父亲有许多雇工,许多口粮,我倒在这里饿死吗?18我要回到父亲那里去,向他说,‘父亲,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。19从今以后,我不配称做你的儿子,把我当做一个雇工罢。’”20于是,他往父亲那里去。相离很远,他父亲看见,就动了慈心,跑去抱着他的颈项,连连与他亲嘴。21儿子说:“父亲,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,从今以后,我不配称做你的儿子。”22父亲却吩咐仆人说:23“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来给他穿,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,把鞋子穿在他脚上,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,我们可以吃喝快乐。24因为我这儿子,是死而复活、失而又得的。”他们就快乐起来。25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,他回来离家不远,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,26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。27仆人说:“你兄弟回来了。你父亲因为他无灾无病地回来,把肥牛犊宰了。”28大儿子却生起气来,不肯进去,父亲就出来劝他。29他对父亲说:“我服侍你这么多年,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,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。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。30但你这儿子,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,他一来,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。”31父亲对他说:“儿啊!你常和我同在,我一切所有的,都是你的。32只是你这个兄弟,是死而复活、失而又得的,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。
慈父的等待(文/张伯笠牧师)
当时的背景是有很多税吏和罪人来听耶稣讲道,但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却在一旁指指点点 ,议论纷纷。因此耶稣就对他们(也就是这些罪人以及文士和法利赛人),一连讲了三个比喻,分别是15:4-7失羊的比喻、15:8-10失钱的比喻,以及15:11-31浪子的比喻。
(2)父亲在世时就预先分配。但是儿子只能够使用分配到的产业,但是不能够变卖,以免父亲被遗弃。
依照近东的文化,若有父子数人出现时,总是辈份低的小儿子先说话,这比喻也一样。但小儿子的要求却震惊了当时的听众,因为儿子在父亲健在时要求分产业,就等于要父亲死。
看起来,这个小儿子好像很合理,因为他是根据第二种方式来要求他应得的权利。事实上,第二种方式是由父亲主动来做,而不是儿子出面要求。换句话说,小儿子的这个举动根本就是咒诅他爸爸早点死,但是这个父亲的反应却是就把产业分给他们。
这个比喻共有五个层次:
第一个层次:小儿子从父亲手中拿到财产却远离了父亲的面。(15:12-13a)
依照犹太律法,若父亲年老力衰,不想再经营产业,可将三分之二分给长子,三分之一分给次子,但要出于父亲的意愿,并且在他生前,实际的权利还是属于父亲的,儿子没权利变卖产业,而小儿子竟然变卖了,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。而这父亲竟然允准又宽容,除了像史怀哲一样的称这父亲为“无力”(powerless),我们实在无以名之。
小儿子“就把一切所有的收拾起来,往远方去了”。“收拾”在原文有整理、聚集的意思,在当时社会,家中主要的产业多半是以牲畜、田地或者是房子等等为主,因此这个小儿子必须将所分得的财产变卖,换成现金,才分完财产没几天,他竟然就能找好买主,把分得的产业全部处理掉,显然他早就计划好整件事,他认为自己已经可以独立了,他需要更多的自由,因此他选择往远方去。他到财产却远离了父亲。今天,这样的故事仍在重复上演,中国的“啃老族”与小子如出一辙。
第二个层次:小儿子放荡堕落了(15:13b-16)
小儿子得了产业变卖的钱,就离家,到遥远的地方。这正说明了罪的力量就是使人远离上帝,人若没有上帝就没有什么不可做的。他在那儿非但没有照一般犹太人将本求利的去赚取收入(参路19:11-27,太25:14-30),因为再也没有人会约束他,所以他就毫无顾忌的花天酒地,吃喝玩乐,挥霍无度,放荡度日,彻底的迷失了。财产终于花完了,他失去生活的方向,失去钱财,他的放荡似乎也祸延该地–严重饥荒来到,他就一无所有了。窘境逼着他去做犹太人认为最卑贱、被厌恶、被咒诅的工作—看猪。对犹太人而言,吃猪肉已经是违背律法,更何况是去养猪,不仅如此,他实在很饿,甚至饿到要和他所养的猪去抢食物,结果还没人愿意给他。
小儿子工作低贱,若还能果腹,也就将就着做吧!但连这最卑微的期待也落空了,他落魄到连猪都不如。他现在的状况,归纳起来就是:身体得不到基本的温饱;心是远离家庭的爱;灵也不能亲近神。简单的说,就是彻底的绝望。面对绝境,除了自我了断,就只有悬崖勒马一途。离家的尽头,有可能就是回家的起头。
小儿子全人的回家旅程开始了。圣经上说:“他醒悟过来!”他想起他还有一个父亲,他的父家是何等丰富。他知道自己不是完全绝望的,因此他决定悔改,回家向父亲认错。他不敢期望父亲能重新接纳他,只求父亲愿意同情他,让他在家中当一个雇工,换得温饱就好。在犹太人的家中,雇工是没有任何地位的,仆人虽然是服侍主人,让主人差遣。当这个小儿子想好要和父亲说的话之后,他就出发回家。
第四个层次:(15:20-24)
小儿子回家的路就像离家的路那么遥远,正迟疑间,却被日日依门而望的父亲看见,父亲在离开家里还很远的地方,显然这个父亲是日夜盼望这个孩子早日回来,顾不得老态龙钟,竟奔向前去,紧紧的拥抱衣衫蓝褛,一身疲惫和泪眼纵横的儿子,不停的亲吻他。儿子悔罪的话,似乎已被欢喜淹没。
他迫不及待的吩咐仆人:“赶快拿最好的衣服给他穿上,拿戒指给他戴上,拿鞋子替他穿上,”(15:22)这是不可思议的事,穿新衣、戴戒指、穿新鞋,这些都是赦免和恢复儿子身份和自由的行动。
接着又说:“把那头小肥牛牵来,宰了,让我们设筵庆祝!因为我这儿子是死而复活,失而复得的。”(15:24)杀牛可不是小事,是为家庭和仆人们的筵席准备的。杀那么大的动物,最主要的是要邀请全村的人来参加筵席。”贝利的说法更合乎耶稣教训的社会意义,就是使罪人回到社群里,让社群接纳回家的浪子。
这一切完全出乎小儿子的意料之外。如果我们比较18和21节,他本来只希望能获得父亲的同情,然后看看能不能当个临时工,换得温饱。但是他父亲竟然赦免他,重新接纳他作儿子。
第五个层次:大儿子的愤怒和不平(15:25-32)
如果故事就在这里结束,那真是一个圆满的结局。但是这个比喻还有另外一个角色,就是大儿子。在第一次介绍:“某人有两个儿子”(路15:11)后,到15:25-32才出现,而且一出场就让我们看见他是辛勤在田间工作的人。他很尽职,很可能也颇受邻里敬重,相对于离家的浪子,他实在是父亲晚年最大的安慰和依靠。
他回来,离家不远,听到许久以来没听到的音乐和跳舞的欢乐声,他惊讶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。照理,家中有大事发生,直接问父亲是最妥当的做法,他却叫一个仆人来问,当仆人说他的弟弟已回来,老主人因他无痛无病的回来,就宰小肥牛,邀邻里一起庆祝时。他非但没因此而沾染一点快乐的气氛,反而义愤填胸,不肯进家门,更别说一起庆祝了。
从一开始他弟弟要求分家产时,他并没有出面劝阻。而当他弟弟变卖家产,远走他乡时,他也没有采取任何阻止或是挽留的行动。而当他父亲主动过来劝他的时后,他甚至称他弟弟是“你这个儿子”(15:30)。对他而言,从过去到现在,他根本不在乎他有这个弟弟。 这就象我们看到我们不喜欢的人信主后发出的“你有什么资格信主”一样。
而父亲看见,就主动的出到门外来劝他。但大儿子却不明白。他的反应却是“生气,不肯进去”。
大儿子的埋怨和耶稣另一个比喻中到圣殿祷告的法赛人类似(路18:11-12),行为上看不出错误,心却像奴仆般远离父亲,没有自由。未曾离家,反而回不了家,没有违命,反而不知顺服。而父亲主动出来,向他表明:“我所爱的儿子啊!你常跟我在一起,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。”(15:31)目的就是要他真实的回家,回到兄弟、同胞之爱的家,回到赦免和喜乐的家,回到地上,也回到天上的家。
在这里“父亲的爱使得回家成为可能,是爱指出回家之路。”也是父亲的爱让无力的父亲成为全能,史怀哲确实把握了从无力到全能的关键, 那就是爱。而上帝的全能就是祂可以成为破碎的、卑微的人。 在大儿子的内心当中有很深的不满和怨恨,他觉得父亲是不公平的。他不懂为什么他为了这个家劳心劳力、做牛做马,却得不到父亲的肯定,但是这个坏事作尽的弟弟回家,父亲却是欢迎他?
第六个层次:父亲的解释。(15:31)
父亲首先对他说:“儿啊!你常和我同在,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。”父亲提醒他,他在家中的身份是儿子,家中一切的产业都是属于他的,他可以自由的运用。接着他的父亲向他解释说,而且强调是“你这个兄弟”,是“死而复活,失而又得的”,所以全家应该为此高兴快乐。
“浪子的比喻”这段经文首先让我们看到,天父对人类的爱超过一切。“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,为我们众人,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么?”(罗8: 32)父亲爱儿子,甚至超过一切。自己的一切,面子、伤害、钱财的损失,比较起来,都不重要了。这是大儿子所不能理解的。他心想小儿子不配,小儿子自己也觉得不配。父亲却用超乎一切的爱来爱他们。就象我们的天父爱我们。
在这个比喻中,这两个儿子正好是两种不认识恩典的典型。当小儿子悔改以后,他认为他没有资格当他父亲的儿子 ,所以他希望用自己的方法 - 希望获得父亲的同情,在家中当个没有身份地位的雇工。而这个大儿子就在父亲身边,却是只想倚靠自己 的努力,来获得父亲的肯定。有时我们就像这个小儿子一样,只知道自己不配,但是却不知道天父乐意施恩怜悯我们;但是有时我们却像这个大儿子,明明就活在上帝的恩典中,却仍然凡事想靠自己的努力。
其次是“和好”,就是“双方恢复正确的关系”。在这个比喻当中,父亲主动与小儿子和好,因为他让这个小儿子恢复他原有的身份,以及与父亲的关系。当大儿子生气不肯进去时,同样是这位父亲主动出来,但是他不是责备,而是劝他,不仅是劝他与弟弟和好,同时也提醒他应该和父亲有正确的关系。虽然比喻的结尾是父亲所说的话,但是耶稣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提醒却是十分清楚:“与这些被天父所接纳的税吏、罪人和好”。
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二章13-16节中,对于和好有相当深入的说明:“你们从前远离上帝的人,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,靠着他的血,已经得亲近了。因他使我们和睦,将两下合而为一,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; 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,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,为要将两下藉著自己造成一个新人,如此便成就了和睦。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 ,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,与上帝和好了。”
北约恩典福音堂GCGCNY 2013圣诞话剧 《回家》
这个话剧由呱呱改编,导演,并且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,欢迎观看并提宝贵意见。